本篇文章1445字,读完约4分钟
“狮子山是你脊梁,梧桐山是你臂膀。珠江是你乳汁,濠江流淌着希望”。
近期,大湾区正流行这首由知名学者邢云超作词和内地青年作曲家舒一夫作曲的《我爱中国第一湾》。它天地相恋,山水相依,大气磅礴,令人印象深刻。
粤港澳大湾区(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简称Greater Bay Area(GBA)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促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因此堪称中国第一湾。
依照国家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建成为充满着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还要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日本的东京湾区的规划都是为了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以开放姿态和模式吸引了全球优质人力和技术资本,也为人类进步和国际间科技竞争和技术革命提供了动力源泉。
科学技术要发展,文化教育要先行。大湾区建设不仅多元化而且长期性。大湾区中小学生具有颇多参与机会和协作空间。未来既可以多做贡献,也可以受益于此。
首先,港澳和内地湾区城市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材编写上各有不同,既互通有无,又取长补短。
其次,港澳作为百年被殖民地,其爱国情怀,国民意识和信念理想方面需要加强。只有耳濡目染,寓教于情,才能激发民族情怀和国民意识。
因此,湾区校际和不同地区学生之间需要开展多途径多层次文化教育,艺术体育乃至社会实践的相互促进和彼此交流。香港和深圳,珠海和澳门近年来利用寒暑假互动。港澳学生到内地田野调查,深入社会,走入基层,了解国情,实地参观大湾区,通过相互比较,探索岭南文化之源和湾区青少年努力方向。
港澳学校注重开放性课堂,鼓励学生动手,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导向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研修,内地学校则倾向于以作业考试为目的性熟练性记忆。香港小学“老师喜欢在班上每个学生身上贴一个数学算式,而最先找到其可以抵消的算式的同学再进行匹配,最先完成的前三名可以到全校的各个地方进行自由活动。”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动力。放学后的家庭作业则是在电脑上进行学校特质的游戏。因为有时间长短的规定,所以并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在游戏中设立了多种形式。可以切换各种语言进行自学,也能学习各种高级知识,同时,英语的词汇量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充。
国内学校的教材很多,知识量也大,所以不能轻易的学会,除非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课外大量做题。为了通过考试,学生们压力大大增加。“少年强,则国强” 。没有扬长避短不断优化的优质教育,就不会诞生优秀的少年!
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具有民族自豪感的科技人才和爱护国家的青少年又是发展地区经济振兴民族产业的的潜在力量和未来希望。
快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21世纪的重大决策和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组成。各:种人才只有热爱大中华,投身大湾区,淡化个人利益,提升国家意识,才能使大湾区有生机,有活力又不缺少潜力和魅力(邢悠悠,作者是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盐田外国语学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