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65字,读完约10分钟

国内外专家做客2023聚光深圳:深圳滨海旅游发展未来可期

 

近日,由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凤凰网主办的2023“聚光深圳”国际交流会客厅活动——《国际滨海旅游融合与创新发展》在深圳举行。滨海旅游作为深圳现代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为深圳人带来了“山海融城”滨海休闲生活新体验。本期活动围绕“国际滨海城市如何通过聚集滨海旅游优势资源来打造世界级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滨海旅游的现状、发展及前景”、“如何推动滨海旅游形式多样化、特色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等话题,邀请了深圳市旅游协会特邀专家,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院长李舟、深圳市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陈穗、中信金沙湾国际乐园非房地产业务副总经理李成丽、新加坡DP建筑师事务所集团董事TAN CHEE YONG、香港旅游业议会副主席RICKY TSE五位来自国内外滨海旅游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分享了深圳及全球其他滨海城市在滨海旅游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经验。

李舟:滨海旅游资源要有持续、深入的挖掘

深圳市旅游协会特邀专家,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副院长李舟指出,一座城市的文化系统和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主基调。滨海资源在部分城市中是开放性、和山、城、海一体的,而深圳在一线城市当中非常特殊,不仅拥有滨海,又是中国一线城市中唯一的森林生态旅游城市,可谓是绿水青山,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滨海旅游在塑造深圳的城市品牌,拉动投资,创造宜居环境,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豪感等都有很强的作用。

李舟认为,深圳是以客家文化为基调的,在传统意义上,逢山必有客,客家文化往往与山地景观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开放包容的心态、重商、重视贸易以及多元交融,加上现代的移民文化,共同构成了深圳独特的城市奇迹,难得的滨海客家文化,值得深入挖掘。

在李舟看来,滨海旅游资源要有一个持续、深入的挖掘,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活力,以及在保护的前提下去适度开发。在这方面,深圳是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首先深圳并没有急于开发滨海旅游资源,一直是循序渐进,先规划、后开发,邀请全球各界的精英希望把山水盛景以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的游客。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做的非常好。其次,是在文化特质的挖掘上,深圳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以及独有的IP特质,因为我们是年轻人的城市,又是移民城市,多元性本身就是一张城市名片,也将成为深圳发展滨海旅游城市的强大吸引力。”

旅游的内核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李舟表示,深圳滨海旅游的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加强政府整体的规划、统筹,其次是壮大多元的市场主体,旅游业是市场化很高的产业,也是兼顾了智力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极好地解决就业,成为年轻人创业的乐土。最后是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全民的素养,慢慢形成自己的城市精神和品牌,使得全球各地可以敞开胸怀拥抱和欢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朋友。

陈穂:发挥政、企、商协会三方联动作用推动滨海城市的建设

深圳市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陈穗认为,一个优秀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应该结合自然资源、文化体验、便利的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性的目的地。具体来说,应该具备的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然资源,应该有宜人的沙滩、清澈的海水,以及吸引人的海岸景色。二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有便捷的交通系统以及高品质的住宿以及丰富的娱乐设施。三是可持续发展。世界级的滨海度假区应该注重环保,包括采用可持续的旅游实践,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四是活动和体验。有水上活动,包括潜水、冲浪、舢板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以及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和音乐的演出,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五是安全和服务。安全是提供高水平的安全措施,服务包括培训优质的人员,确保游客有愉快的度假体验。

陈穂介绍道,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之一,深圳市文化旅游促进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政府规划,对滨海旅游的建设以及与企业的互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日前,协会牵头成立了“9+2大湾区旅游协会联盟”,将湾区的商协会与政府双方进行联动,共同发力打造滨海旅游项目。“滨海旅游应该是多样性的,包括利用好海滩、海岸线,用好传统当地的文化,除了造节之外,要融入更多的活动,包括文化集市等。我们打造了全产业链的协会,把科技、金融、文化、旅游完美地结合起来,让这些企业一起联动,一起推动滨海城市的建设。”

谈及“如何推动滨海旅游形式多样化、特色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话题时,陈穗指出,首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其次是要打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在产品更新和丰富方面应该更多样化,比如每个季节推出不的产品,让游客每个季节来体验海洋文化。包括可以引入冒险探险。再次,应注重景区及街区的科技应用,比如数字化的体验,推动智能化的服务如智能导览、在线预定、移动支付等。最后,要打造湾区的海洋IP品牌,深圳是创新城市,一定要融入到湾区“9+2”的城市群,融合发展打造海洋IP城市。

李成丽:期待深圳东部景区未来能承接更多国际性会议

中信金沙湾国际乐园非房地产业务副总经理李成丽谈到,深圳人口多,有活力,有260公里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也非常好。一座能够发展旅游的城市,除了天赋异禀的自然条件,居民国民水准和水平上也很重要,另外要有很强的经济基础能力,而深圳完全具备建设海洋中心城市的条件。

李成丽结合中信金沙湾项目特点分享了滨海旅游项目打造的经验。她介绍道,

金沙湾面向国际市场,考虑到深圳的气候因素关系,整体定位综合文旅的开发项目,项目规划了包括酒店、乐园、会议展览、体育场馆、文化展厅、剧场、湿地公园、商业街、公寓等多种业态,“整个金沙湾项目当初做的时候有一个使命就是我们见证城市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掉自然景观的保育,我们要打造的就是‘滨海3.0’的概念,不是一个传统的游、购、娱的模式。在运营过程中,我们引入一些科技,包括结合大鹏的皮影文化、非遗等特色和项目进行结合。”

李成丽以新加坡圣淘沙岛举例说道,圣淘沙岛及周边旅游景区的开发设施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本身的观光资源外,还有举办很多的国际会议的因素,她期待

深圳东部景区未来能承接更多国际性会议,可以让全世界更深入了解深圳的滨海旅游文化。李成丽表示,文旅行业是实体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部分,希望更多人参与大鹏新区的建设,共同繁荣大鹏半岛的经济娱乐生活圈。

TAN CHEE YONG:新加坡自然融合实现更绿色,滨海旅游应是一个全生命周期规划

新加坡DP建筑师事务所集团董事TAN CHEE YONG从六大方面阐述了对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区的理解。他认为,一个成功的滨海度假区,应该有自然的生态环境,海洋文化能够与世界接轨,海洋与陆地没有传统边界,设计上更注重人的体验感,特别是迭代更新的滨海体验以及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的保护。

TAN CHEE YONG分享了新加坡在滨海旅游方面的经验,他介绍道,圣淘沙名胜世界建成于2013年,定位为综合娱乐度假类型项目,用地面积仅有50公顷但却聚集了购物中心、水上乐园、7家酒店、会议中心、特色餐饮、商业、海洋综合馆等多个业态,通过土地节约,空间上的功能互动这样的交织设计,让圣淘沙名胜世界成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项目。此外他还通过迪拜商场、新加坡动物园等设计案例来分享热带岛屿怎么打造旅游度假集群、如何将购物商场置入旅游度假设计、多重空间交互设计等内容。

TAN CHEE YONG表示,深圳跟新加坡事实上是非常相似,有很多共性。两个城市都是山海中的城市,都有高密度的城市环境。新加坡和深圳都在思考两个核心的问题:如何为城市的人才构建一个能够留得住、吸引住人才的安居环境?如何通过主客共享的独特需求,创造旅游体验?

他认为,这其中的关键词是“融合”,新加坡是以自然融合实现更绿色,从花园城市到花园中的城市,到现在是自然中的城市,每一步是以绿色行动计划,把城市的高度开发和休闲等融合在一起,同时利用智慧城市的技术提升城市的智能化的水平。其次是让文化间的融合更多元,新加坡极力促进种族和谐的文化的融合,通过文化和艺术的融入城市当中,营造良好的气氛。最后是以社区、社群的融合实现更草根,不区分本地居民跟游客,真正的“主客共享”。

在TAN CHEE YONG看来,滨海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是一个全生命周期规划。深圳滨海旅游的发展,应该要更加理性开发,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发展。为此,他建议,一是需要创新的种子。作为新型的旅游度假,必须创新,注入想象力的种子非常重要。二是稳固根基。一方面要放眼世界,向最高水平旅游目的地看齐。另一方面必须深度地挖掘本地文化,有特色鲜明的城镇风貌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三是要感受整个生长的过程。一个世界级的度假片区的塑造,必须要留发展的空间,五到十年有一个新的产品来迭代。四是要考虑可持续设计,包括灵活的场地应用,优秀品牌和口碑,一流的休闲娱乐的体验与服务等。五是主客共享的文旅体系,不要单单只考虑游客,也要考虑当地居民怎么成为旅游体系当中的一分子。

RICKY TSE:希望深港两地在滨海旅游更深度融合

香港旅游业议会副主席RICKY TSE指出,香港滨海旅游有自己的特色,香港是购物天堂、旅游天堂、美食天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与此同时,香港旅游业也面临着人力资源不足的难题,尤其是旅游界的人才、司机、酒店服务行业人员的配套都不够。他认为,香港需要进一步和深圳以及大湾区进行融合,优势互补。希望深圳在这方面发展的更好更快,对香港的旅游起到非常大的帮助。“深圳往滨海旅游城市的建设方向发展,可以成为香港的后花园,香港和深圳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生活圈。”

RICKY TSE认为,香港希望跟大湾区紧密合作,香港政府施政报告也提到旅游蓝图2.0,希望香港旅游界可以跟深圳的旅游界连在一起,两座城市的发展更加融合更加持续的发展。